今年的春糖被迫变成了“冬糖”,众多因素影响下,这是一届氛围冷清的糖酒会。曾经火热的酱酒,也如同这届糖酒会一样,被寒意包裹,充满焦虑。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太多人想要抓住“酱酒热”的风口,过去两年,酱酒品牌的数量大幅增加,市场上的氛围被不断烘托,许多人抱着“淘金”的想法入局,但最终成为了“冤大头”“韭菜”,被套牢。“人多的地方最危险”,也有少数人保持着冷静,并没有随波逐流,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图片来源: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酱酒降温:价格倒挂,经销商库存压力大
“行情太差了”“卖酒人的寒冬”“一地鸡毛”......在被问到酱酒市场现在如何时,浙江、广东、安徽、湖北、福建等地的酒业从业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市场的寒意已经传递到了几乎每一个品牌,经销商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
库存究竟有多少?
“明年端午之前,库存可以消耗完吗?”“真不一定,现在烟酒店,经销商都是跟客户说囤酒,但是真正开瓶真不知道有多少”,一名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而另一名从业者则给出了更加悲观的预判“现在所有酒商的库存释放出来,起码要5-8年才能消耗完”。当被问到究竟还有多少库存时,一位经销商给出了具体的数字:仅一个小众的酱酒品牌“3年给到的任务就是8000万元”,而这还不包括他们公司经营的其他较为知名的酱酒品牌以及其他类型的酒水。
两年前,则是截然相反的市场状态。那个时候疫情刚开始,酱酒集中涨价。“一天一个价,很多人把酒囤起来,不愿意卖,整个市场积压太多,当时只要带酱就有人买”,一名厂家工作人员描述了当时疯狂的现象。华创证券报告中指出,2020年酱酒的今日头条热词搜索指数远高于浓香和清香。
2018年时,行业小范围就有了这一轮酱酒热的感知。但在疫情后的两年达到了顶峰。酱酒的风靡离不开白酒龙头企业茅台股价、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效应。华创证券在其研究中报告中,深度复盘了酱酒崛起背后的本质及五个阶段:源于品质、起于茅台、兴于渠道、产能节奏放大供需失衡、舆论造势推向顶点。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与2020年,中国酱酒产能都约60万千升。但如果做一下对比,便会发现,2021年相较于2020年酱酒的销售收入、利润均有大幅增长。2020年、2021年,酱酒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550亿元、1900亿元,而利润分别为:630亿元、780亿元。酱酒以白酒行业8%左右的产能,获得了酒业40%以上的利润。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大家蜂拥而至。正如华创证券报告所说:“高利润下渠道推力被放大,经销商们成为酱酒品类跑马圈地排头兵。”
究竟有多少资本进入酱酒?谁也难以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据媒体报道,仅茅台镇一万吨基酒的基建和储存成本5年加起来要30亿元,非茅台镇产区也需要2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仁怀市招商引资签约企业30多家、引进资金300多亿元。截至2021年4月,仁怀市白酒核心产区87.43平方公里,拥有涉酒企业2900余家,拥有酒类注册商标4300多件。
搜索“酱酒”,天眼查显示,2020年1月1日—2022年11月14日期间,仁怀市新增状态为存续(在营、开业、在业)的酱酒相关企业有520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03家。“酱酒企业忙于品牌运营、非酱酒企业忙于开发产品、资本忙于收购酱酒厂、经销商忙于挑选好酱酒、媒体忙于报道酱酒财富风口,一大批酱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而生。”华创证券报告中如此总结。